「囫圇吞棗」意思、造句。囫圇吞棗的用法、近義詞、反義詞有哪些?
想知道囫圇吞棗的意思、造句有、注音等資訊?或是想知道囫圇吞棗的出處、囫圇吞棗故事,以及囫圇吞棗的同義、反義詞有哪些嗎?在成語意思辭典百科通通找得到。
囫圇吞棗意思
意思 | 「囫圇吞棗」之「囫圇」,典源作「渾崙」。「渾崙」同「囫圇」。囫圇,整個。「囫圇吞棗」指吃棗子時不加咀嚼,把整個都吞下去。#語本《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趙州大蘿蔔頭》。後用「囫圇吞棗」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
---|
囫圇吞棗造句
例句 | - 這麼重要的知識,學生還不懂,怎能囫圇吞棗地就略過呢?
- 認認真真地看一本書,勝過囫圇吞棗地看十本書。
- 有些老師不重講解,只讓學生囫圇吞棗地一直讀。
- 我們讀書時不可囫圇吞棗,才能了解書中大意。
- 讀書不可囫圇吞棗,方能體會其中精華所在。
- 有些道理必須深入思索,絕不能囫圇吞棗。
- 許多基本概念的學習是不能囫圇吞棗的。
|
---|
囫圇吞棗注音
囫圇吞棗用法
用法 | 語意說明: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學習敷衍」的表述上。 |
---|
囫圇吞棗近義詞
囫圇吞棗反義詞
囫圇吞棗辨識
辨識 | 同:「囫圇吞棗」及「生吞活剝」都比喻學習中不認真分析思考,不深入理解。 異:「囫圇吞棗」側重於不求理解,含糊籠統地學習;「生吞活剝」側重於抄襲別人的經驗與成果。 例句:囫圇吞棗,生吞活剝
○,ㄨ,讀書不可∼,方能體會其中精華所在。
ㄨ,○,這部電影的情節,根本就是把外國作品∼地抄襲過來。 |
---|
囫圇吞棗出處由來
出處由來 | 典故說明:「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
---|
囫圇吞棗典源
典源 | 文獻名稱:#《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趙州大蘿蔔頭》*1* 文獻內容:僧問
*2*趙州
:「承聞和尚親見
*3*南泉
,是否?」州云:「
*4*鎮州
出大蘿蔔頭。」這僧也是個久參底,問中不妨有眼,爭奈趙州是作家,便答他道:「鎮州出大蘿蔔頭。」可謂無味之談,塞斷人口。這老漢大似個白拈賊相似,你纔開口,便換卻你眼睛。若是特達英靈底漢,直下向擊石火裡,閃電光中,纔聞舉著,剔起便行。苟或佇思停機,不免喪身失命。
#江西澄散聖判,謂之東問西答,喚作不答話,不上他圈繢。若恁麼會,爭得遠錄公云:「此是傍瞥語,收在九帶中。」若恁麼會,夢也未夢見在,更帶累趙州去。有者道:「鎮州從來出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從來參見南泉,天下人皆知。這僧卻更問道:『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鎮州出大蘿蔔頭。』」且得沒交涉。都不恁麼會,畢竟作麼生會?他家自有通霄路。
不見僧問
*5*九峰
:「承聞和尚親見
*6*延壽
來,是否?」峰云:「山前麥熟也未?」正對得趙州答此僧話,渾似兩個無孔鐵鎚。趙州老漢是個無事底人,你輕輕問著,便換卻你眼睛。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嚥;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
*7*渾崙
吞個棗。 註解:典故或見於《朱子語類.卷一二四.陸氏》。
趙州:釋從諗(西元778∼897),唐高僧。諗,音ㄕㄣˇ。精心玄悟,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主張真正的見性,身邊事物隨手拈來,啟人禪機。昭宗時圓寂,年一百二十,諡真際禪師,世稱為「趙州古佛」。
南泉:釋普願(西元748∼834),唐高僧。精練玄義。貞元十一年,掛錫池陽南泉山,自建禪齋,足不下南泉三十餘載。有「南泉斬貓」公案留世。
鎮州:地約在今河北正定縣一帶。後漢時稱鎮州,宋代初期延用,後升為真定府。
九峰:生卒年不詳。曾受法於延壽禪師。
延壽:釋延壽,生卒年不詳。棄吏出家,五代時於杭州永明寺,倡導禪淨兼修,發揚「淨土思想」,圓寂後賜號「智覺禪師」。
渾崙:同「囫圇」、「渾淪」。指整個的,完整的。 參考:《朱子語類.卷一二四.陸氏》
而今不欲窮理則已,若欲窮理,如何不在讀書講論?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終不成又學他,於章句外別撰一個物事,與他鬥。 |
---|
囫圇吞棗書證
書證 | 01.元.楊訥《西游記》第一三齣:「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我這裡囫圇吞箇棗不知酸淡。」
02.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論語》:「〈二南〉之詩,但言治國由於齊家耳。……若將注中修身、齊家句,囫圇吞棗看過,便似不曾讀《詩》者。」 |
---|
囫圇吞棗形音辨誤
囫圇吞棗參考成語
囫圇吞棗漢語拼音
以上資料來自教育部成語典
更多囫圇吞棗造句
- 他吃東西常常囫圇吞棗,要小心呼吸道阻塞。
- 你可以慢慢嚥嚼食物,不用囫圇吞棗,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 孩子們總是囫圇吞棗,媽媽得一直提醒他們慢慢吃。
- 奶奶常囫圇吞棗,我從小就知道不要學她這樣吃。
- 在開會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囫圇吞棗影響形象。
- 大家都在用筷子慢慢吃,他卻在一旁囫圇吞棗,真是不禮貌。
- 小二歲的孩子還不會嚼食物,容易囫圇吞棗,家長要多加注意。
- 吃餅乾時,記得不要囫圇吞棗,小心呼吸道梗塞。
- 難怪他經常喉嚨不適,原來是因為常常囫圇吞棗。
- 別人的吃相就算不好看,也不要學他們囫圇吞棗的壞習慣。
漢語
|
正體/繁體 (囫圇吞棗)
|
囫圇
|
吞
|
棗
|
簡體 (囫囵吞枣)
|
囫囵
|
吞
|
枣
|
異體
|
鶻崙吞棗/鹘仑吞枣
|
字面意思:「將棗整個吞下」。
|
詞源
來自《碧巖錄》:
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嚥;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崙吞箇棗。 [文言文,繁體]
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箇枣。 [文言文,簡體]- Ruòshì zhī yǒu de rén, xì jué lái yān; ruòshì bùzhī yǒu de rén, yīsì húnlún tūn gè zǎo. [漢語拼音]
發音
- 官話
- :húlúntūnzǎo
-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 粵語 :fat1 leon4 tan1 zou2
- 北方話
-
- :húlúntūnzǎo
-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 :
hwuluentuentzao
- :
húlúntunzǎo
- :/xu³⁵ lwən³⁵ tʰwən⁵⁵ t͡sɑʊ̯²¹⁴⁻²¹⁽⁴⁾/
-
- :húlúntūnzǎor
-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ㄦ
- :
hwuluentuentzaol
- :
húlúntunzǎor
- :/xu³⁵ lwən³⁵ tʰwən⁵⁵ t͡saʊ̯ɻʷ²¹⁴⁻²¹⁽⁴⁾/
- 粵語
-
- :fat1 leon4 tan1 zou2
- :fāt lèuhn tān jóu
- :fat7 loen4 tan1 dzou2
- :fed1 lên4 ten1 zou2
- :/fɐt̚⁵ lɵn²¹ tʰɐn⁵⁵ t͡sou̯³⁵/
成語
囫圇吞棗
- 理解事物籠統含糊,不加思索
同義詞
-
不求甚解 (bùqiúshènjiě)、生吞活剝/生吞活剥 (shēngtūnhuóbō)
派生詞
漢字詞(
囫圇吞棗):
-
→ 朝鮮語: 홀륜탄조 (囫圇呑棗, hollyuntanjo)
wiktionary補充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