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不血刃」意思、造句。軍不血刃的用法、近義詞、反義詞有哪些?
想知道軍不血刃的意思、造句有、注音等資訊?或是想知道軍不血刃的出處、軍不血刃故事,以及軍不血刃的同義、反義詞有哪些嗎?在成語意思辭典百科通通找得到。
軍不血刃意思
意思 | 即「兵不血刃」。見「兵不血刃」條。01.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夫王者之兵,有征無戰;尊而且義,莫敢抗也。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
---|
軍不血刃造句
軍不血刃注音
軍不血刃用法
軍不血刃近義詞
軍不血刃反義詞
軍不血刃辨識
軍不血刃出處由來
出處由來 |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兵不血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荀況(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學說本於孔子,著書數萬言,主張禮治而倡「性惡」之說,韓非、李斯均為其學生。後世尊稱為「荀卿」、「荀子」。有一天,荀子的弟子陳囂問荀子說:「先生論兵,常以仁義為本。具有仁心的人是愛人的,行義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還用兵幹甚麼呢?世界上所以有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啊!」荀子回答說:「具有仁心的人自必愛人,因為他愛人,所以厭恨所愛的人被別人傷害。行義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為他遵循正道,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戰爭,是用來禁暴除害的,不是用來爭奪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處,就有如時雨下降,沒有人不歡喜的。故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所以近處的人愛他們的善行,遠處的人仰慕他們的德義,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敵人了。」後來「兵不血刃」被用來指尚未實際交戰,即已征服了敵人;或用來比喻輕易得勝。 |
---|
軍不血刃典源
典源 | 文獻名稱: 文獻內容:此處所列為「兵不血刃」之典源,提供參考。 註解: 參考: |
---|
軍不血刃書證
書證 | 01.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夫王者之兵,有征無戰;尊而且義,莫敢抗也。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
---|
軍不血刃形音辨誤
軍不血刃參考成語
軍不血刃漢語拼音
以上資料來自教育部成語典
更多軍不血刃造句
- 透過文官的協商力量,完成了這場軍不血刃的戰役。
- 國家利益最高,總是要想辦法達成軍不血刃的和解。
- 在多次溝通之下,我們終於達成了一個軍不血刃的解決方案。
- 這場戰爭的教訓是,軍不血刃的方法才是治理國家的正途。
- 我們應當以不流血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軍不血刃的目的。
- 天下大勢,莫非於心;只有心靈的合一,才能實現軍不血刃的和平。
- 只有不斷增強人民理性和文明意識,才可能達成軍不血刃的未來。
- 政治談判雖然困難,但相較於軍事戰爭,軍不血刃的成果更為深遠。
- 用暴力解決問題,只會帶來更多的苦難,而軍不血刃的方法是最明智的選擇。
- 如何實現和平?——軍不血刃便是最具良心的方向之一。
wiktionary補充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