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意思、造句。揭竿而起的用法、近義詞、反義詞有哪些?

想知道揭竿而起的意思、造句有、注音等資訊?或是想知道揭竿而起的出處、揭竿而起故事,以及揭竿而起的同義、反義詞有哪些嗎?在成語意思辭典百科通通找得到。


揭竿而起注音發音

揭竿而起意思

意思高舉竹竿作為號召、指揮群眾的旗幟。本指秦末陳涉倉促起義,反抗暴秦的事跡。#語本漢.賈誼〈過秦論〉。後用「揭竿而起」比喻起義舉事。

揭竿而起造句

例句
  1. 政治腐敗,加上天災流行、人禍不斷,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尋求一線生機。
  2. 政府如果橫徵暴斂,必然導致民不聊生,人民便會揭竿而起,反抗到底。
  3. 不堪統治者的壓迫需索,為了生存,人民只有揭竿而起,奮力一搏。
  4. 秦朝末年,農民在陳勝、吳廣的倡導下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統治。
  5. 苛政肆虐,常驅使人民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注音

注音ㄐㄧㄝ ㄍㄢ ㄦˊ ㄑㄧˇ

揭竿而起用法

用法語意說明:比喻起義舉事。
使用類別:用在「民反起義」的表述上。

揭竿而起近義詞

近義詞

揭竿而起反義詞

反義詞

揭竿而起辨識

辨識同:
異:
例句:

揭竿而起出處由來

出處由來典故說明:「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揭竿而起典源

典源文獻名稱:#漢.賈誼〈過秦論〉(據《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引)
文獻內容:#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秦王既沒,餘威振於殊俗。陳涉,罋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1*躡足 *2*行伍 之閒,而倔起 *3*什伯 之中,率 *4*罷散 之卒, *5*將 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 *6*兵 ,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 *7*贏糧 而 *8*景從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註解:躡足:參與其中。躡,音ㄋㄧㄝˋ。 行伍:軍隊的行列,古代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亦泛稱軍隊。行,音ㄏㄤˊ。 什伯:古時軍隊中的基層編制單位,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則作「仟佰」,「仟」當作「什」。什,音ㄕˊ,十人之長。伯,通「佰」,百人之長。 罷散:疲困散亂。罷,音ㄆㄧˊ。 將:音ㄐㄧㄤˋ,率領。 兵:指兵器。 贏糧:擔負著糧食。贏,音ㄧㄥˊ,擔負。 景從:緊相追隨,如影隨形。景,音ㄧㄥˇ,「影」本字。
參考:另可參考:《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

揭竿而起書證

書證01.清.范文&a00268_004.jpg;《沈華陽傳》:「逆賊張獻忠屢出沒於楚、蜀之交,所在殘破,揭竿而起者,浸不可制。」 02.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七:「(陳)國瑞本居六合,有妻有子。李長壽揭竿而起,據有城池,見子絕愛憐之,撫如己出。」 03.《清史稿.卷四三九.戴鴻慈列傳》:「俄滅波蘭而用嚴法以禁其語言,今揭竿而起要求權利者,即波蘭人也。」 04.清.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李自成者,迫於飢寒,揭竿而起,固無革命觀念,尚非今日廣西會黨之儕也。」 05.清.昭槤《嘯亭雜錄.卷八.楊誠齋軍門》:「公嘗入陛見,其署篆者暴虐,激變營兵,亂軍蒲大芳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形音辨誤

形音辨誤

揭竿而起參考成語

參考成語揭竿為旗揭竿起

揭竿而起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jiē gān ér qǐ
以上資料來自教育部成語典

更多揭竿而起造句

  1. 政治風波升溫,有人可能會揭竿而起。
  2. 這場比賽十分劇烈,可能會有人揭竿而起。
  3. 生活苦難重重,有些人可能會揭竿而起爭取權利。
  4. 歷史上曾經有不少人揭竿而起反抗統治者。
  5. 社會不公造成民怨沸騰,人民有可能會揭竿而起。
  6. 無法忍受不公等待下去,有些人選擇揭竿而起抗議。
  7. 這次大會各方與會者意見不合,有可能導致有人揭竿而起。
  8. 戰爭一觸即發,敵方可能會揭竿而起攻擊我方。
  9. 經濟困境下,有些人為了生存可能會揭竿而起。
  10. 社區長期受到壟斷控制,居民有可能會揭竿而起爭取權益。

wiktionary補充資料

參考資料